顶部logo
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温州日报 | 瑞安艾米农场:种田靠科技,轻轻松松亩均产值增4倍
发布时间:2020-03-13     点击数:741


日暖村村竞农事,一犁新雨破春耕。早春时节,浙江各地一边抓好疫情防控,一边不失时机力抓农业生产:或高科技种田,补农业生产短板;或机械化育秧,质量效益大提升;抑或数据化养殖,赋能整个产业链……今天的奋战,终将换来“三农”丰收,为我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。


49d0-iquxruh7287586.jpg

艾米农场办公室内的显示屏。艾米农场供图


汽车行驶在温州市瑞安曹川北路上,两侧是大片的农田,摇下车窗,风中依稀可以闻到泥土的芳香。


这里是曹村镇,位于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。“走,带你们去见识下我们的农田‘黑科技’。”在曹村镇农办主任洪维聪指引下,我们来到曹村艾米现代农业产业园(以下简称“艾米农场”),这儿有2000多亩农田。


在艾米农场的办公室内,两名工作人员半倚着座椅操作电脑,在办公室正中间的显示屏上,实时播放着农田动态。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,光照强度、大气温湿度、土壤温湿度等信息一应俱全。


来迎接我们的潘家华是位80后,艾米农场种植负责人。“这就是我们‘艾米农田大脑系统’。”潘家华指着屏幕上一连串数据向我们介绍。“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智能田间数字采集站传输回来。”顺着潘家华手指的方向,透过玻璃,我们朝窗外的稻田望去。稻田中“站立”着一个个约2米高、自带太阳能翻板的白色“大家伙”。这些采集站不仅顶端能够对大气湿度、温度进行监测,同时底部还安装了智能传感器,能够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。


a567-iquxruh7287587.png


“以往农民种水稻要巡田,凭经验判断除虫、除草、施肥的时间。”潘家华说,疫情防控下,当有的传统农户还在为田间事犯愁时,艾米农场却可以宅在家中,用手机、电脑了解田间的一切情况。“疫情对春耕备耕的影响,在我们智慧农业系统的运作下,被降到最低。”


智慧农田的投入,让人力成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。潘家华告诉我们,从前,人工插秧一人一天只能完成一亩地。而现在两个人操作一台农机,一天就能完成50余亩稻田的插秧工作。


“我们根据农田大脑传输回来的‘体检报告’,设定无人机飞行线路喷洒生物制剂,喷洒1亩地只需5分钟。”潘家华说,若需进一步体察稻苗情况,还可开动“机器鸭”、无人机来巡田。


我们在农田旁,见到了正在晒种的种植大户龚得清,他承包了艾米农场100多亩地。口罩下黝黑的面庞,粗粝的双手,是龚得清常年田间耕作留下的烙印。“老龚,等一下可以把种子拉过去灌水开泡了。”潘家华在一旁指导龚得清。


“别看他年纪轻,我们可还要跟着他学技术。”龚得清笑着说,用鸽子粪制造的有机肥、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杀虫剂、智能化机器除草……这些,都是他在田间摸爬滚打50多年没见过的新技术。


眼下,水稻备耕正在进行。“育种阶段,我们需要将1.6万斤种子泡发48小时,然后放置在暖室里升温催芽。接下来再翻田、施肥,待到20多天后,我们就可以在秧田下秧苗了。”潘家华说,只需要在手机上打开“农田大脑”,种植环境、土壤湿度等信息便一目了然。


潘家华告诉我们,艾米农场的早季水稻大约在7月中下旬便能收割,预计能产出百万斤大米。农田“黑科技”,带来的效益也很明显:普通农户的1亩田产值3000元左右,艾米农场则是1.4万元,增长近四倍。